- 常常皺眉頭?
- 頭歪一邊看電視?看書時抬下巴?
- 經常揉眼睛、很容易流眼淚?
- 沒辦法一直看著一個東西?常常心不在焉?
- 轉頭看眼前的東西?
若有這些狀況建議進一步檢查,需留意是否有弱視的可能性。
弱視是什麼?
弱視是因為早期視力發育異常,引起的視力功能性下降。
人出生後並沒有完整的視力,視力是逐漸發育起來的。6歲前是視力發育的重要階段,到12歲左右達到近成熟。若過程有干擾視覺發育的眼部病變 ,例如如屈光不正、斜視、白內障、外傷、角膜混濁、眼瞼下垂等,就可能導致弱視。
因此在成長過程中,需要接受清晰的視覺刺激,眼睛才會順利發育。
弱視是兒童視力障礙的最常見原因,發生在1-4%的兒童中。男孩和女孩的弱視發生頻率相同。弱視大多是單側的,少數雙眼都會受到影響,通常與立體感缺損相關。
造成弱視的原因有好幾種,詳見弱視有救嗎?兒童治療弱視有三招!矯正、遮蔽、訓練。
斜視、屈光和混合性弱視的平均發病年齡分別為3.3、5.6和4.4 歲。暴露於誘發弱視的疾病(例如,外傷性白內障)後可能出現弱視的年齡約為6-8歲。
弱視的眼睛,是無論使用任何矯正方式,都無法達到到同年齡小朋友的視力水準,因此若不及時治療,將來難以恢復,也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。
孩子通常不太會自我表達,且因大腦會選擇抑制掉模糊的影像,只選擇使用好的眼睛,所以大多數不會發現異常,常常錯失幼年時期的治療時期。
弱視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左右,越早發現並治療,視力才會發育更好!
把握關鍵期,3歲做視力檢查
兒童很少自己抱怨看不清楚,據資料顯示,5歲以下兒童中未被發現的視力問題約為5-10%,這些兒童眼疾包括斜視、弱視 、屈光不正(遠視、近視、散光)、白內障、青光眼、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等。
因此,篩檢學齡前兒童視力是非常重要的!早期檢測和及時治療可預防終身視力障礙。
美國兒科學會 (AAP)、美國眼科學會 (AAO) 建議從3歲開始進行常規視力篩查,此後在整個兒童期和青春期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視力檢查。
如何提早發現異常?
家長可幫孩子觀察幼兒視力發展里程碑。2歲孩子的視力應該有 0.3,3歲 0.4,4歲 0.5,5歲 0.6,6歲 1.0。若孩子視力未達到該年齡應該有的視力標準,則建議就醫。
視光領域中因檢測工具的不同,定義的弱視為一個月以下的小朋友0.025至0.1、兩個月後0.13、四個月後0.33、六個月後可到達1.0。
家長可先在家訓練孩子使用簡易的C、E視力表,大概在2-3歲左右會比視力後,就可到醫療院所做第一次詳細檢查。
若有視力發育危險因素,例如:早產兒、出生低體重<1500g、先天性白內障、視網膜母細胞瘤史、代謝或遺傳疾病家族史、視網膜發育不良、兒童青光眼家族史、發展遲緩或神經系統異常、和眼部問題相關的全身性疾病、弱視家族史、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,這些小朋友需提早至醫療院所評估。
幼兒視力發展里程碑
0-1個月
- 眼睛和頭會轉向光源
- 強光下會眨眼睛
- 協調力不佳,可能會出現鬥雞眼或眼睛偏外
- 眼睛可水平追蹤移動
- 6到8週開始跟人有眼神接觸
- 視力約20/400
1-3個月
- 眼神接觸更加豐富
- 會盯著人臉和黑白圖像
- 眼睛可垂直和圓環狀追踪移動
- 對手機感興趣
- 對大人嘴唇動作(唇讀)感興趣
- 開始有眼淚
- 可以察覺到約180公分左右的東西
- 對較亮的光和顏色更有反應
家長可以幫孩子這樣做:
- 在嬰兒房裡使用夜燈或較昏暗的燈
- 經常改變嬰兒床的位置
- 將觸手可及的玩具圖卡放在嬰兒的注意力範圍內,大約20-30公分
- 在房間裡走動時與嬰兒交談
- 每次餵奶時左右邊交替
3-6個月
- 會注意看自己的手,並且可以轉移注意力
- 可以辨認熟悉的臉(微笑)
- 追視能力提升,可跨中線移動注視
- 眼球可以做出水平、垂直與圓圈的動作(但偶爾不協調)
- 特別容易注意到對手中與放入口中的物體
- 會伸手去拿,然後會抓住及懸晃物體
- 會開始觀察玩具的掉落及滾走
- 視線範圍逐漸擴大,會轉頭去看物體
- 開始發展色覺
家長可以幫孩子這樣做:
- 可將玩具掛在嬰兒床上,讓嬰兒抓、拉和踢
- 讓寶寶有充足的時間在地板上玩耍和探索
- 提供可握在手中、不同材質的物品
小提醒:0-6個月的寶寶,若有出生體重<1500克、懷孕週數<30週、有家族史(先天性白內障、視網膜母細胞瘤、代謝或遺傳疾病 )、經常流眼淚、對光敏感、檢查異常(如白色瞳孔、紅反射異常、瞳孔不對稱≥1 mm、單側上眼瞼下垂、3個月大時無法注視及追視),建議就醫檢查。
7-12個月
- 會注意到細小的東西(例如麵包屑)
- 會伸手觸摸小東西,並開始會鉗形抓握(大拇指及食指捏物)
- 近距離可察覺到小物體 (0.5公分左右)
- 對圖片產生興趣
- 可認出部分被隱藏的物體
- 發展立體感
- 認出家中不同的地方及定位
- 利用視覺探索事物,會認人、認圖片。
- 開始模仿人臉行為
- 開始會尋找被藏起來的物品,玩捉迷藏
- 1歲已有不錯的雙眼視覺能力
- 用玩具或臉玩捉迷藏遊戲,幫助寶寶發展視覺記憶
- 說話時說出物體的名稱,鼓勵寶寶的單詞聯想和詞彙發展
- 鼓勵爬行
1-2歲
- 喜歡探索環境、觀察、傾聽、互動
- 能認出書中熟悉的物體和圖片
- 能用蠟筆或鉛筆塗鴉,會嘗試畫直線或圓
- 可認出身體部位,像是嘴巴、眼睛、頭髮
- 發展空間能力、配對能力、手眼協調能力
- 可僅使用依靠視覺探索
- 模仿別人的行為
- 視覺記憶發育
家長可以陪孩子這樣做:
- 跟孩子玩來回滾動球的遊戲
- 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積木和球,促進精細運動技能和小肌肉的發育
- 閱讀或講故事來激發孩子的想像能力
家長可先在家訓練孩子簡易的C、E視力表,大概在2-3歲左右會比視力後,可到眼科做第一次詳細檢查!
發育中的眼睛正在學習將許多事情做得更好,例如:立體感、調節力、內聚能力、眼動追蹤等等。隨著孩子探索世界並準備開始上學,在這年齡確保視力正常發育,可幫他們在之後的學習打好基礎。
近視、弱視是這年齡幼兒常見的視力問題,必須及早發現並治療,保握黃金治療期。
在3-4歲時: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運動技能更好,更擅長拼圖或組合玩具、發展仿畫能力。對於視覺記憶更清楚,例如可在繪畫時複製描繪圓形等形狀,或是可回憶某些記憶講述故事。
弱視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左右,越早發現並治療,視力才會發育更好!(6歲以上學童視力發展看這裡)
除了眼睛,家長也需注意孩子的綜合發展呦!相關資訊請看這邊: 臺北市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
家長可以陪孩子這樣做
- 練習投球和接球
- 大聲朗讀給孩子聽,並讓孩子看到正在閱讀的內容。閱讀對於幫助他們在腦海中“描繪”故事時,培養可視覺化技能
- 提供黑板或手指顏料
- 鼓勵需要手眼協調的遊戲活動,例如積木、拼圖、組裝玩具、黏土、堆沙
- 玩簡單的記憶遊戲
- 提供孩子著色、繪畫、剪紙、粘貼的機會
- 多戶外運動,包括球類運動、騎自行車/三輪車、盪鞦韆等
- 鼓勵和其他孩子互動
小提醒:學齡前的兒童,若有下列狀況,建議進一步檢查
- 坐得離電視太近或拿書太近
- 看近處(例如,手臂的長度)或遠處的物體是否有困難
- 瞇眼、眼瞼痙攣、眨眼
- 歪著頭、頭頸部姿勢異常
- 特別偏好用某一眼看,或常遮住一隻眼睛
- 經常揉眼睛
- 跟同年齡比,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
- 常抱怨看不清楚
- 很容易撞倒東西
- 斜眼
- 對光敏感、流淚
- 玩球或騎自行車時手眼協調困難
- 會逃避塗鴉、拼圖和其他較為精細的活動
- 辨別顏色/形狀/字母/數字有困難
- 檢查異常(如白色瞳孔、紅反射異常、瞳孔不對稱≥1 mm、單側上眼瞼下垂)
- 任何發育遲緩的跡象
- 兩眼視差大於兩行以上
- 視力未達標準:3歲0.4,4歲0.5,5歲0.6,6歲1.0
- 4歲以上可觀察孩子的閱讀表現(快速檢測看這裡)
視力1.0眼睛就沒問題?
孩子成長過長中,視力會經常變化,建議每半年接受一次以上眼科檢查,若檢查已有問題或有風險因素,則應更頻繁地檢查。
要注意的是,學校篩檢比視力正常,不代表孩子眼睛沒有問題。視力1.0時,孩子可能存在有近視、散光、遠光、眼球聚焦、眼球追踪及協調相關的視力問題。(學童視力檢查1.0眼睛就沒問題嗎?看這裡)
例如比視力1.0的孩子,散瞳驗光後發現已有真性近視50度,此時應開始接受近視的治療,避免成為高度近視影響眼睛健康。
另外需注意孩子有無在驗光過程,用瞇瞇眼、從邊邊偷看、記住圖形、身體前傾等方式,量到較好的視力表現,這些都會影響檢查的準確度。
因此即使孩子通過了視力篩查,也應該定期接受全面的眼睛檢查。越早發現和治療視力問題,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何時需兒童眼科檢查?
眼科醫師可幫小朋友確認視力、度數、斜視、眼球運動能力、眼睛整體結構、辨色力、協調力、立體感、視力發展,並檢測眼部和相關全身疾病。若有以下狀況,建議馬上至眼科看診。
- 異常紅光反射或白色反射(白瞳症)。 相機閃光燈從視網膜上的異常反射,例如幫孩子拍照時,兩眼睛反射光為不同顏色。
- 視力發育危險因素,例如早產兒、出生低體重<1500g、先天性白內障、視網膜母細胞瘤史、代謝或遺傳疾病家族史、視網膜發育不良、兒童青光眼家族史、發展遲緩或神經系統異常、和眼部問題相關的全身性疾病、弱視家族史、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等等。
- 三個月大時,眼睛不會隨物體或光源轉動,或無法注視物體。
- 四個月以上兒童的眼位異常(斜視)。
- 經常流眼淚。
- 對光極度敏感。
- 瞳孔不對稱直徑≥1mm。
- 角膜大小不對稱。
- 單側或雙側上眼瞼下垂,或有其他阻礙視線的病變(如眼瞼血管瘤),可能導致弱視。
- 強烈偏愛用一隻眼睛。若遮住孩子偏好眼,會拒絕且煩躁生氣,此現象高度暗示另一隻眼睛弱視。
- 兩眼視力不等。
- 3歲兒童視力低於0.4,4歲兒童視力低於0.5,≥5歲兒童視力低於0.6。
- 異常儀器視力篩檢。
- 眼球震顫。
驗光師可以幫家長做什麼?
驗光師使用檢影鏡幫小朋友再度確認屈光度數,而屈光度數是弱視矯正的成功關鍵因素。
透過美式二十一項檢查,將弱視患者的視覺功能分類檢查。被定義為輕度弱視前,更需要被要注意到的異常包括眼動能力及注視的準確性差、調節能力不好、周邊視覺功能下降、空間知覺需提升、單眼抑制或部分視野抑制、偏心注視、立體感下降...等。
如果發現這些症狀時,要特別注意小朋友可能即將發生弱視的問題。
部分小朋友可能需接受視覺訓練。訓練過程中依患者的狀況有所不同,總共花費數週至數月不等。過程需透過專業驗光師個人訓練計畫及居家訓練。
弱視怎麼辦?家長如何幫助孩子
完成屈光矯正後,接著輔以遮眼治療(遮住好眼,訓練弱眼)並給予視覺刺激,在遮蓋較弱的那隻眼睛時,可讓孩子玩拼圖、積木、串珠、走迷宮、電動遊戲、繪畫、故事書、玩接軟球遊戲。
若是唸故事書,鼓勵孩子唸出聲音來,唸完後把書本蓋起來,家長可詢問兩到三個問題,讓小朋友能夠回想剛剛的故事內容,增加近距離的用眼調節以及運用大腦思考的機會。
輕、中度弱視程度的小朋友,每天遮蓋1-2個小時就可以達到訓練的效果,若是嚴重弱視的小朋友,必須要遮蓋時間到達4-6個小時。
若配了眼鏡卻沒有認真戴,或是沒有徹底實行遮眼治療,都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。正在接受治療的小朋友一定要按時回診,隨時追蹤視力變化並調整處方。
貼心提醒
小朋友在發育過程中,眼睛接收到足夠的視覺刺激是很重要的!
學齡前兒童可觀察視力發展里程碑。家長可在家訓練孩子使用簡易的C、E視力表,在3歲左右到眼科做第一次詳細檢查。也可以前往有備妥嬰幼兒視力檢查工具的驗光所,檢測視力值是否符合相對應的年紀。
學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用眼,此時應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。此時打下的好基礎,將會影響孩子未來一輩子的眼睛健康。(學童視力發展看這裡)
要注意的是,學校篩檢比視力正常,不代表孩子眼睛沒有問題。因此即使孩子通過了視力篩查,建議每半年接受一次以上眼科檢查,若檢查已有問題或有風險因素,則應更頻繁地檢查。
給予孩子充足的視覺刺激,並且定期檢查、充足戶外運動、限制使用3C時間、戶外時戴太陽鏡和帽子、均衡營養及睡眠,可安心守護孩子的眼睛健康!
孩子的綜合發展看這邊: 臺北市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
陳韵臻醫師
相關文章
- 眼球小姐yt頻道:3歲兒童第一次眼科檢查全記錄!
- 我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嗎?手術方式及風險完整解析
- 近視有救嗎?6大近視控制方式
- 學童視力檢查1.0,眼睛就沒問題嗎?
- 小朋友會常常瞇眼睛、歪頭看電視?小心弱視找上門!
- 如何正確使用3C產品? 護眼三要!幫助眼睛放鬆、提升工作效率及學習力!
- 視覺發展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?兒童更需要重視
- 弱視有救嗎?兒童治療弱視有三招!矯正、遮蔽、訓練
- 角膜塑型片真的可以控制近視嗎?
- 什麼叫做周邊離焦?為什麼可以控制近視?
- 配戴角膜塑型片後,需要注意的幾件事!
- 黃瑽寧愛+好醫生:如何幫孩子正確規劃使用3C (黃瑽寧·陳韵臻·徐瑜亭)
- 黃瑽寧愛+好醫生:沒用3C為何視力異常?每週一小時戶外有效!那要吃葉黃素或DHA嗎?(黃琮寧·陳韵臻)
- 黃瑽寧愛+好醫生: 過敏揉眼睛會導致散光?小朋友度數每年增加不對勁! ( 黃瑽寧·陳韵臻·賴聖洋)
- 眼球小姐yt頻道:3歲兒童第一次眼科檢查全記錄!
- 我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嗎?手術方式及風險完整解析
- 近視有救嗎?6大近視控制方式
- 學童視力檢查1.0,眼睛就沒問題嗎?
- 小朋友會常常瞇眼睛、歪頭看電視?小心弱視找上門!
- 如何正確使用3C產品? 護眼三要!幫助眼睛放鬆、提升工作效率及學習力!
- 視覺發展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?兒童更需要重視
- 弱視有救嗎?兒童治療弱視有三招!矯正、遮蔽、訓練
- 角膜塑型片真的可以控制近視嗎?
- 什麼叫做周邊離焦?為什麼可以控制近視?
- 配戴角膜塑型片後,需要注意的幾件事!
- 黃瑽寧愛+好醫生:如何幫孩子正確規劃使用3C (黃瑽寧·陳韵臻·徐瑜亭)
- 黃瑽寧愛+好醫生:沒用3C為何視力異常?每週一小時戶外有效!那要吃葉黃素或DHA嗎?(黃琮寧·陳韵臻)
- 黃瑽寧愛+好醫生: 過敏揉眼睛會導致散光?小朋友度數每年增加不對勁! ( 黃瑽寧·陳韵臻·賴聖洋)
參考資料
- Scheiman, Mitchell, et al. "Treatment of accommod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: results from an random clinical trial."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: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tometry 88.11 (2011): 1343.
- Kiorpes, Lynne. "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mblyopia using macaque monkey models."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.52 (2019): 26217-26223.
- Wick B, Wingard M, Cotter S, Scheiman M. Anisometropic amblyopia: is the patient ever too old to treat? Optom Vis Sci. 1992;69(11):866-78.
- Flax N. Some thoughts o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mblyopia. Am J Optom Physiol Opt. 1983;60(6):450-3.
- Repka MX, Beck RW, Holmes JM, et al; PEDIG. A randomized trial of patching regimens for treatment of moderate amblyopia in children. Arch Ophthalmol. 2003;121(5):603-11.
- Frantz KA. Rationale for refractive correction, occlusion and active vision therapy for amblyopia treatment. J Behavioral Optom. 1995;6(1):14, 18-19.
- Flax N. Some thoughts o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mblyopia. Am J Optom Physiol Opt. 1983;60(6):450-3.
- Garzia RP. Efficacy of vision therapy in amblyopia: a literature review. Am J Optom Physiol Optics. 1987;64(6):399-404.
- Westall, C. A. and C. M. Schor (1985). "Adaptation of the vestibulo-ocular reflex in amblyopia."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6(12): 1724-1730.
- Schor, C. M. and C. Westall (1984). "Visual and vestibular sources of fixation instability in amblyopia."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5(6): 729-738.
- Demer, Joseph L. "Evaluation of vestibular and visual oculomotor function." Otolaryngology—Head and Neck Surgery 112.1 (1995): 16-35.
- Joly, Olivier, and Edit Frankó. "Neuroimaging of amblyopia and binocular vision: a review."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8 (2014): 62.
- Levi, Dennis M., and Uri Polat. "Neural plasticity in adults with amblyopia."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3.13 (1996): 6830-6834.
- https://www.aao.org/eye-health/tips-prevention/baby-vision-development-first-year
- https://www.aao.org/eye-health/tips-prevention/children-vision-development
- https://www.aao.org/eye-health/tips-prevention/tips-children-eyes-vision
- Amblyopia in children: Classification, screening, and evaluation。Authors:David K Coats, MDEvelyn A Paysse, MD
- Vision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in infants and children. Author:David K Coats, MD
- https://www.aao.org/eye-health/tips-prevention/diagnosing-children-from-photographs
- https://www.optometrists.org/childrens-vision/guide-to-visual-development/guide-to-vision-development/